查看原文
其他

跟老外聊北京城,叫Beijing还是Peking?

空间作者 二湘的六维空间 2020-08-28


题图来自网络,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Beijing名字尘埃落定,Peking就蜕变成了历史文化韵味的价值品牌,变成了尘封的记忆。

跟老外介绍咱家,一开口就错了?


文/ 山夫


现在没有美国人不知道北京,但跟美国朋友介绍咱家,大家伙儿却可能一开口就懵圈——咱家是叫Peking还是叫Beijing?


北京,Peking,找不着北?

 

Peking这个叫法由来已久。它其实并不是英语词汇,而是罗马化注音方式,准确的说法是邮政式拼音。它是一种以威妥玛拼音为基础、用罗马字母为中文普通话注音的拼音系统。它的鼻祖是威妥玛拼音的发明人、英国人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1818年-1895年),因为后来得到了同是英国人的翟理斯H.A. Giles的近一步修订,1867年统称为威氏拼音法Wade-Glies Romanization。


威妥玛这人了不起,剑桥大学的第一位汉学家就是他。早在他之前,17、18世界就来华的早期欧洲传教士们,如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葡萄牙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开了用拉丁字母标注汉语的先河。利玛窦还编写了《葡汉辞典》,在《利玛窦中国札记》里叫北京为Pechinum。



图一. 《利玛窦中国札记》里叫北京为Pechinum


鸦片战争爆发后,大量的西方人涌入中国,在前人留下的资料帮助下,学会了中国话。可第二个问题来了——往英国邮寄书信,信件有去无回。中国的地名没有一个统一的英文发音,更没有统一的英文书写,Pekin, Peiching, Pequij, Pequin, Pechino,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地名街道名就更乱七八糟了,这让信往哪里寄?

图二. 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1818-1895)


威妥玛就是在这一时期担任“中文秘书”,时称英国驻华全权公使,主管培训所有殖民地政府的洋雇员。驻扎在北京之后,他记录了大量北京话的发音,把前人对其的罗马注音方式进行简化,创立了送气符号和四声标注法,并照顾了英法等西方大国的发音习惯,终于统一了对中国地名的发音。

 

再后来,在1906年上海举行的帝国邮电联席会议上,各国和清政府决定用威妥玛邮政拼音对林林总总的中国地名统一正名,将“北京”的发音固定标注为Peking。这一套邮政拼音方案Postal romanization system的提出,是《汉语拼音方案》前唯一广泛使用的规则,整个20世纪上半叶都在使用。


图三. 1906年的上海外滩


我们今天还沿用的北京烤鸭英文名字Peking Duck,北京大学英文名字Peking University, 包括首都机场的IATA代码PEK就是来自于Peking邮政拼写名。包括管京剧叫Peking Opera,都是那个时代的印记。


图四. 1912年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Peking的称呼背后是传教士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作用的历史事实,也折射了清政府由强到弱,最后沦为被西方殖民的一生。即便到了民国时期,1928年,北京改名为北平,按照当时通用的威妥玛标注法应译为Peiping,专用名、地名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重点地标建筑名,都一直采用了Peking,并没有改成Peiping,可见邮政罗马拼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从西南官话到北京官话

 

那为啥咱自己不能在1906年的时候就提出Beijing而不是Peking?一方面是因为鸦片战争之后在外交上清政府的被动,另一方面,咱们自个儿汉语发音也还在变化发展之中。北京是明清首都,明朝时期标准语是南方官话,到了清朝时期,因为历史上南方地区的教育优势,东南地区的读书人经过科举考试不断入京为官,他们上个书、递个奏,一开口,周围人听不懂,皇帝也不知道他在说啥,场面实在尴尬。


史书记载,“官兵上下,语言不通,必使吏胥从中代为转述,于是添饰假借,百弊丛生,而事理之贻误者多也。” 雍正自述“每引见大小臣工,凡陈奏履历之时,惟有闽广两省之人仍系乡音不可通晓。”雍正六年,雍正爷听不懂原籍福建和广东的官员上奏,颁布了一道圣谕“谕闽广正乡音”,在闽粤两地开设了正音书院,普及北京话。


于是渐渐东南读书人抛弃了南方官话,接受了北方官话,开始了京腔京韵,南方官话在南方地区也逐渐衰落。甚至北京地区的读书人还创立了“北京读书音”,专门用于读书,以凸显自己的正统地位。随着历史演进,融合了南北两派官话的北京话靠着北京的首都地位取得了主流地位,威妥玛拼音的依据也是北京话,北京话由新贵语言变成了通用语言。


图五. 雍正时期的北京语音训练班——正音书院


尽管从清末到民国,战乱不断,军阀割据,人心涣散,文化贫弱,当时的知识分子深感语言统一和注音现代化的重要性,一直在探索汉语发音标注法。1912年,以章太炎编创的”纽文“、”韵文“为蓝本,由中华民国教育部制定、1918年正式发布了汉语注音符号,直到今天台湾仍在使用。

 

另一方面,人们也一直在探讨汉语拼音罗马化、新文字拉丁化的路径。1949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立即着手汉语拼音方案的研究。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颁布,1970年代,中国通过联合国大会发声,中国地名和人名,要用中国自己的汉语拼音来表示。从1906年邮政拼音开始,到71年之后的1977年,第三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确定了用《方案》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的国际标准,北京才终于称为Beijing。

 

作为历史记忆的Peking

 

Beijing名字尘埃落定,Peking就蜕变成了历史文化韵味的价值品牌,变成了尘封的记忆,像是祖母留下的长衫上的一块补丁,那是祖母曾经的骄傲和伤痕;它是一块历史河床上留下的鹅卵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它是一张泛黄的黑白旧照,昨日重现,物是人非。今天外国人慕名来北京,还是要品一品Peking Duck,听一听 Peking Opera, 末了,还要去周口店仰慕一下咱北京人的老祖先Peking Man。这些词汇,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改口。


图六. 北京猿人的英语名字Peking Man普遍为学界采纳

历史记忆深藏在文人墨客的心中。林语堂先生1939年出版的Moment in Peking(中译《京华烟云》),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书名用的就是Peking。前些年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英译All Quiet in Peking)特意采用Peking这个词做英文名字。2011年英国作家保罗弗兰奇Paul French的Midnight in Peking(《中译《午夜北平》)不但多年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据说还被Netflix拍成电影,由姜文出演小说中的中国警长韩世清。传说他还在计划写另一本小说Destination Peking《到北平去》,作为已出版的外国侨民生活史巨著Destination Shanghai《到上海去》的姊妹篇。


图七. 1939年版《京华烟云》封面

今天咱该怎么介绍老北京城的英文名称?

 

现在怎么向老外介绍北京城呢?现在的老外来到北京,需要对北京地名、专有名能看得懂、念得出、找得到。怎么满足这些沟通需求?

 

根据2006年北京推出的《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北京的地名、地铁、公交站中的地名专名和通名全部采用汉语拼音大写,但场馆、商店等名称需要结合意译。所以车公庄西这一站名叫CHEGONGZHUANG West。

 

2019年年底,北京市政府外办修订了北京的地名翻译标准,将全部大写的办法取消,仿照英语书写习惯,采用首字母大写、其余字母小写的办法。这下,车公庄西站就从CHEGONGZHUANG West变成了Chegong Zhuang Xi(W)。外国人问路、识路更方便了,与本地人交流、聊天也更容易了。


图八. 位于六号线的车公庄西地铁站

不过,相比已经在北京驻扎了一段时间、已有汉语基础的“老外”,没有到访过北京的英语国家人士,他们的需求就又不一样了。对于这些外国朋友来说,先接触意译的地名更有优势,能够了解到北京地名背后的历史文化。


比如永定门被意译为Forever Stable Gate,可以让英语读者猜想到这座大门背后的寓意,“永远安定”。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嘉靖帝增建28里长、7道城门的外城,以加强首都北京的安全。这7道城门命名多带有追求“安定”、“安宁”的意思,如“左安门”、“右安门”、“广宁门”等。外城最重要的城门、外城的正门“永定门”,就是寄寓“永远安定”之意。要知道嘉靖时期,史称“
南倭北虏”,搅乱中日海上贸易的海盗和北方蒙古的鞑靼部落不断攻击国家的边防,特别是蒙古军队屡次南下,分分钟打到家门口,“永远安定” 实在喊出了嘉靖帝的心声。这些背景和典故,老外朋友一定会很感兴趣,但音译Yongding Gate就把这些都抹煞了。


图九. 注:1916年的永定门旧照

您瞧,跟老外介绍咱家,这学问可不小,还得讲究因人而异不是?为了给老外介绍好北京,这些个老北京的牌楼啊、城门啊,咱还都得知道英文意思不是?如果已经有本书已经把这些个门啊牌楼啊名字都给查好了,再配上个图给老外一一对照着看会不会方便很多?在美国中小学流行的“多元文化日”分享会上,孩子们向美国同学介绍北京城,咱们跟身边的美国朋友介绍北京城,就缺这么一本绘本。

 

 

图十. 注:《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内页


一本为向英语读者介绍北京而煞费苦心的英语绘本

 

你想要的都有了。位于旧金山湾区的独立出版机构壹嘉出版社(1 Plus Books)用了前后两年的时间,将咱老北京的艺术家、绘本画家于大武先生的《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做成了英文版。于大武先生带着美国读者沿着中轴线从北京城南大门一路北行,经过清代、1950年代和北京奥运三个历史时期,领略北京城的布局之美和历史文化。连卷末的解说页都做了精心的翻译,让美国人更直观了解北京城的构成和相关知识。


图十一. 注:《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封面,点击阅读原文跳转亚马逊购买链接。


更多信息可以移步出版社的微信公号“壹嘉出版“或者官方网站https://1plusbooks.com


来自二湘:这世上,锦上添花的人永远比雪中送炭的多。因着这个缘故,那些雪中送炭之人尤为可贵。刘雁老师与我,便是这样一位贵人。我那时刚开始写小说,骤然地对文学有了兴致,写了便发在公号上,很多都是兴之所致,下笔快,写得也不够细致,写了近两年就有了结集的想法。因刘雁老师原来是百花出版社的副主编,我便询问她。她实话说在国内出版几无可能,或者,我帮你出吧。她那时刚在美国办了个出版社。我自然高兴,一个新手,不需要自费出书,就是很幸运的了。于是就有了我的第一本小说集《重返2046》。后来,我就开始写长篇,在国内出版社出了长篇《狂流》和《暗涌》。但是我的第一本书,是刘雁老师帮我出的,我记着。我是那样的一个刚刚抽出新芽的新手,她愿意帮助我,那是多大的鼓励啊。她看好我,相信我,到处推荐我的作品,这样的信任和支持,对一个半路出道的新手,弥足珍贵。


这本书是刘雁老师的壹嘉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刚出版就登上了亚马逊儿童亚洲历史类、儿童建筑类、儿童亚洲类三个单项的新书榜第一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认真的人认认真真出地一本书。

~the end~


作者简介:

山夫 :本名刘丹青,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多年记者。经营山夫工作室,专注儿童的阅读事业,曾任IBBY美国分会林格伦奖评委会主席。现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点击阅读更多文章苏炜:一个"正能量"满满的耶鲁学子的故事
还在想:假如爱有天意
恋惜夕:今年夏天的武汉人不怕热大家:黄永玉   刘瑜  苏童  野夫  严峰专辑:方方读者日记  大家  时评  大学  疫情之后  人间事  菊子  硅谷医生  少君  湘伟 二湘:白的粉  印度舞   31楼美眉    二湘专辑

文学的光亮·生活的实录

情感·家庭·职场·教育

关注“二湘的六维空间”

点击链接收看更多11维、九维好文


Peking,一张历史文化的名片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